『清明節為什麼要在墓上用石頭壓紙錢?』
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時節又到了。
近日各家各戶都忙著準備供品與清掃、割草用具,以及紙錢。
在台灣,掃墓的方式,很清楚分為「挂墓紙」及「培墓」。
「挂墓紙」又叫「壓紙」,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。
「培墓」也就是「掃墓」,
又叫墓祭、祭掃或上墳,就是修墓與祭拜。
台灣早期移民,以漳、泉兩地為主。
兩地移民掃墓日期各自不同。
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﹝俗稱三日節﹞上墳,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。
所謂「掃墓」,只是一種籠統的講法。
壓墓紙的起源已難考證,但有起源傳說。
相傳是古代有位高官久在朝廷任職,
十幾年後回鄉掃墓時發現父母的墓跟其他的墳墓埋沒在雜草中,
無從找起。這時大官抓出幾片紙拋向空中,
希望上天能幫他找到父母的墳墓。
上天應了大官的祈求,那幾片紙被風帶到一座墓碑上定住不動,
大官到墓碑前仔細一看,果然是自己父母的墳墓,
後來壓墓紙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。
古代掃墓不像現今交通如此方便,
人們會在路上撒黃嘏紙祈求一路平安,
祈求路上鬼神別找自己麻煩。
「挂墓紙」或稱「壓紙」是祭(掃)墓儀式的名詞。
壓(放)在墳墓上所用的紙稱為「壓墓紙」或「墓紙」,又叫五色紙,
呈長方形,通常是紅(火)、黃(土)、白(金)、綠(木)、靛(水)五色,
五色紙會在掃墓後用石頭或土塊壓在墳墓上。
「挂墓紙」之前,先鏟除墓上叢生的樹枝野草,
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,
用小石塊分別壓在墓頭、墓碑及墓旁的「后土」土地神上。
也有些地區不拘數量及方位,直接的將墓紙按入墓土之中。
如果說,墳墓是祖先死後居住的場所,
那麼挂墓紙也就象徵子孫一年一度為他們的居處所添的新瓦、修整房子。
挂墓紙也具有識別的作用,就民俗學來看,
壓墓紙可以清楚地表示自家墳墓是有子孫祭奠的,
不是無人管理的孤墳,這樣可以避免別人來破壞。
另一方面,民間相信有壓墓紙可讓祖先不會被鄰邊鬼魂奚落或欺負。
「挂墓紙」後,還有準備簡單的供品來祭墓,燒紙錢,
這樣才算完成了「挂墓紙」的儀式。
「培墓」則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。
通常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,
而過去一年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也要培墓。
培墓時要準備三牲﹝祭后土﹞、五牲及菜碗﹝祭墓﹞。
這些祭品通常包括豬頭、雞、魚、豬肉、魷魚等牲禮或麵龜﹝表長壽﹞、
米糕﹝高昇﹞、鼠麴粿、土豆﹝吃老老﹞、發粿﹝發財﹞、
丁仔粿﹝添丁﹞、菜頭﹝好彩頭﹞、韭菜﹝長久﹞、蛋等等。
此外,還得準備各種紙錢、燭炮、以及「子孫燈」。
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「姓氏燈」(亦名「子孫燈」。
子孫燈,俗名又叫「香仔燈」,
直徑約為四寸,所以也叫「四寸仔」。
燈上以朱筆寫上「子孫興旺、添丁進財」,
或「財才兩旺、富貴雙全」。
培墓的人家一定要準備一對子孫燈,
在墓前點燃,然後帶回家,象徵子孫興旺。
在墓前燃燭祭祀後,不要熄火,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,
沿途不可使其熄滅,一到家裡,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,
相傳這種小燈,具有「添丁發財」的含義,
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,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。
培墓之後要剝鴨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新陳代謝,生生不息,
也有破厄運、破殼(繭)而出、子孫出頭天之意義。
然後焚化紙錢、點燃鞭炮。
在毋期的農業社會,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鞭炮聲,
就有許多的兒童會圍攏過來,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粿。
將紅龜粿、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,
稱為「揖墓粿」(又稱乞墓粿、印墓粿),象徵「祖德流芳」,
若墓粿不夠分發時,就以硬幣來代替。
乞墓粿的寓意是請往在墓地附近的兒童,
幫忙看管墳墓,不要隨意踐踏墓園。
在豐衣足食的現代,乞墓粿的習俗已漸漸絕跡了。
現今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,
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,上香鞠躬,禮節簡單隆重。
文章取自 佛源福報、九龍堂五術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