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養魚沸鼎之中,棲鳥烈火之上。——《後漢書 · 劉陶傳》』
今譯:在盛沸水的鼎中養魚,在烈火之上放置鳥雀。
(比喻某種辦法或措施違反常理)
鈔票(即錢幣)是貨幣的表現形式,是刺激生產和消費的一個關鍵環節。
誰的鈔票運用得好,誰就會受益、得利、富裕起來。
在歷史上,也曾出現過幾次有關濫印、濫發鈔票的爭論。
不過,當時是銅錢,而不是紙幣。
東漢漢桓帝永壽三年(公元157年),京城洛陽發生了蝗災,
老百姓缺糧鬧荒,生活困難。
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出現了經濟危機。
有大臣向皇帝上奏:
「如今民眾很貧困,是因現在的錢幣又輕又薄,應改鑄又厚又重的大錢。」
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流通貨幣不足,幣量太少、幣值太小了,
應該多印鈔票,多發鈔票,印大鈔票。
漢桓帝接到奏章后,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,
就把奏章批給朝中主管經濟的有關部門和太學生中敢言之士去討論。
太學生中有個劉陶,是敢言之士。
便向皇帝寫了一篇奏章,文章提到:
「當今之憂,不在於貨,在乎民飢。........欲鑄錢齊貨以救其弊,猶養魚沸鼎之中,棲鳥烈火之上;水、木,本魚鳥之所生也,用之不時,必至焦爛。」
詮譯:當今的憂患,不在於錢幣的厚薄輕重,而在於民眾的飢餓。........想以重新鑄錢來解救弊端,這就像把魚養在沸騰的鍋里,讓鳥棲在燃燒的樹上。水和樹,本是魚和鳥生息的地方,但因使用的時間不當,必然會魚爛鳥焦。
漢桓帝接受了劉陶的意見,鑄錢之事也沒有再議了。
據《資治通鑑·卷第五十八》記載,
劉陶曾因向漢靈帝勸諫宦官禍國之害,
被宦官誣陷,下獄,最後閉氣而死。
文章取自 每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