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補闕拾遺』
這句成語出自《晉書.張軌傳》,闕,通「缺」,就是「過失」。
遺,是遺漏。
「補闕拾遺」,是說補正君王的缺失,引申為彌補缺漏。
現今用來形容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,
或補上遺漏、缺失的內容。
西晉後期,漢常山景王張耳第十七代孫張軌,
佔據了涼州,很有聲望。
張軌死後,世子張寔(通"實")繼承了他的位置,
晉愍(通"敏")帝下昭書封他為西中郎將、涼州刺史、西平公,
統率西涼州兵馬。
張寔希望能像他父親一樣,把西涼治理得很好。
當時西涼連年大旱,百姓鬧飢荒。
張寔認為,這是因為自己有些事情沒有做好造成的,於是下令:
「我常常希望有人勸戒,來彌補我的不足。
從今以後,凡是當面批評我的過失的,我將用素色絲綢來答謝他;
用書信指出我的過失的,我用竹筐裝著錦繡報答他;
在市集上指責我的過失的,我將送給他羊和米。」
命令下達後,馬上有一個叫隗瑾的下屬進諫說:
「聖明的君主,都在朝廷設置諫官,來糾正不符大理的事;
並且依靠輔佐的大臣拾遺補闕。
現在事情不分大小,全由主上一人決定,
臣僚們由於畏懼主上的威嚴,而不敢不服從,
事情無論好壞,全歸到一人身上,下屬無法分擔責任,
這樣,即使賞賜1000兩黃金,也不會有人進諫。」
張寔認為隗瑾說得有道理,給了他重賞。
由於張寔肯虛心聽取意見,從善如流,涼州很快得到大治。
文章取自 大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