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的怪壺!
春秋時期,孔子經常乘著馬車周遊列國。
一天,他來到一個地方時,乘坐的馬車突然被兩個孩子攔住了。
孔子問:「你們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?」
「聽說你是個有學問的人,我們想請你替我們評評這個理。
我認為,知識越多越好,因此我整天讀書,你說這樣做對嗎?」
一個孩子說。
另一個孩子反駁道:
「不對,整天死讀書,不求甚解,與不讀書又有什麼區別?」
孔子笑笑,從車上拿出一隻橢圓形的木壺。
這壺口很小,底也不大。
孔子說:「我用它做個實驗,你們就會明白了。」說罷,
他將壺往地上一放,壺立即就倒了。
他將壺扶起來,一鬆手,壺又倒了。
「我有辦法讓它站起來。」孔子說。
他舀了一瓢水,扶著壺往裡灌,當壺裡的水灌到一半時,
孔子鬆開手,壺果然穩穩當當地站住了。
「是不是站住了?但它馬上還會倒下來。」孔子說著,
又繼續向壺裡灌水,壺裡的水漸漸地滿了,
壺卻突然倒下了,水也流了出來。
這時,孔子才語重心長地說:
「知識就像這壺裡的水,不可沒有,但也不是多多益善。
如果一味死讀書,貪多而囫圇吞棗,不求甚解,是沒有益處的。
必須留有思考的空間才是啊!」
「這話有道理,不過我不明白,你這木壺不裝水、
裝滿水時都倒了,裝半壺水時卻能立住,這是個魔壺嗎?」
第一個孩子說。
「是不是魔壺,你自己看吧!」孔子把壺遞給孩子。
孩子仔細端詳著壺,終於明白了:
原來這個壺是木頭做的,半實半空。
木頭比水輕,壺站立時的重心是隨著裝水多少而不同的;
裝半壺水時,重心在壺中心,木壺不會倒;
裝滿水和不裝水時,重心偏向壺中線一側,所以壺就倒了。
文章取自 歷史故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