☀爲什麽罵人時一般說“不要臉”而不說“不要面”?
古代的“臉”與“面”是指人體的同一個部位嗎?
爲了宣泄對某人的憤怒不滿之情,常會罵“不要臉”,
意思是說這人不顧顔面,不知羞恥。
但卻不會罵“不要面”,這是爲什麽呢?
這主要是因爲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。
“面”屬于書面用語,多用于文學作品之中;
相對而言,“臉”是口語,時常出現在口頭對話之中。
比如我們在日常對話中會說洗臉、擦臉,卻很少說洗面、擦面。
俗語說某人臉比城牆還厚,如果說成面比城牆還厚,便失去了口語生動活潑的效果。
口語所要表達的意思,也可在書面中采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:
比如不要臉在文學作品中,可以說成不顧顔面;洗臉亦可說成淨面等等。
另外,“不要臉”在發音上擲地有聲,铿锵有力,比“不要面”硬朗得多。
其實,臉最早並不完全是口頭用語。
明代之前的“臉”和“面”都是書面用語,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。
如唐代詩人岑參有詩:“岸花仍自羞紅臉”,李清照詞雲:“香臉半開嬌旖旎”,
白居易“猶抱琵琶半遮面”以及崔護“人面桃花相映紅”都將臉、面用進了文學詞句。
後世才逐漸有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。
臉和面現在的意思差不多,但在以前的意思卻是有差異的。
臉是晚出的字,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産生的,最初的意思就是頰,
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以施粉的部位。
如白居易的《昭君怨》“眉銷殘黛臉銷紅”,指的就是這個部位。
除此之外,“臉”在古代還有“睑”的意思,也就是眼皮。
南朝梁武帝《代蘇屬國婦》詩:“帛上看未終,臉下淚如絲。”
這裏的“臉”就指眼皮。
而面的範圍要比臉大,包括整個頭的前部,臉只是面的一部分。
隨著時間的演進,臉的語義逐漸擴大,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。
文章取自 360doc個人圖書館
留言列表